FineArt News
佈下層層防禦,個資不外洩

個資法上路即將屆滿十年,企業組織為因應法規,須依法落實個人資料保護,整合資訊安全,以降低風險與罰則衝擊。非公務機關若違反法規除罰鍰外,主管機關得依法派員檢查、銷毀個資,甚至可公布違法公司違法情形及其公司名、負責人姓名。就個資法適用對象,並非只有金融、服務、醫療業者要重視,一般製造業和高科技製造業,因為產業的質變而擁有大量業務聯絡人以及服務第一線使用者的個人資訊,自也不能輕忽個資法的影響。因此,資料外洩防護及個資盤點偵測的整合,成為企業資安防外洩的二大課題。

精品科技攜手安資捷,有效保護機敏資料

X-FORT 電子資料監控系統在端點上提供了強固的資料外洩防護方案。範圍涵蓋使用者活動監視(UAM,User Activity Monitoring),端點裝置控管(Device Control),應用程式控管(Application Control),資訊資產管理(ITAM)等全方位的端點安全。為了強化端點外洩防護,更加精準的掌握資訊外洩內容,精品科技將原有外洩防護X-FORT,擴充對資料內容偵測,與業界個資偵測服務工具代表安資捷 PrivacyID整合,強化DLP在資料安全上的防護方案。

面對勒索型攻擊,端點防護提供自保

近幾年來,勒索型攻擊成了駭客最有效的獲利模式,甚至將機密資料販售給其他對手廠商。無論您是否支付贖金,都要面對機密資料已經外洩的風險,對於這波新型態的攻擊,許多專家指出企業除了強化閘道設備之外,也需要重視端點防護的工作。

因地制宜的政策管理,不同工作場域防護零死角

移動辦公和遠距辦公已是企業工作型態的一環,如何讓員工不論是在公司內、公共場所、家裡等不同地方辦公又能同時兼顧資訊安全,減少讓員工因為在外辦公,有意或無意地造成公司機密資料外洩。因地制宜的政策管理就顯得格外重要,規劃得宜的政策管理,除了在不同工作場域可以防止資料外洩;同時又可讓辦公人員順利完成工作,讓企業在防止營業秘密外洩與工作流暢度上可以取得一個平衡的管理方式。

如何使用 APC 進行 DLL 遠端注入

要說明什麼是DLL注入之前,首先我們必須要先瞭解兩個名詞,一個是行程(Process),另一個是執行緒(Thread)。

我們一般在電腦上看到的程式,就是所謂的行程(Process),例如:WINWORD.EXE,EXCEL.EXE等,我們可以將行程看成一個多種資源的集合,包含程式碼、資料、記憶體、周邊、作業系統提供的資源等。如果擬人化的話,可以將行程看成一個家庭的組合,一個家庭中可能有電視、冰箱、床具、成員…等各種家具資源,這些資源都是屬於在這個家庭之中。

代理程式解析敏感資料 依場景風險動態加嚴

成立迄今已超過三十年的精品科技,自主研發主從式架構的X-FORT系列端點資安防護解決方案,確保桌機、筆電、伺服器運行環境免於遭受惡意程式橫向擴散感染,主動式反應處理高風險特徵行為,以防機敏資料遭竊取。

端點防護上的應用程式零信任

應用零信任體系架構,組織企業不再假設定網路邊界內的使用者是受信任的, 而是採用"零信任"方法,在授予使用者存取之前,必須對所存取的資源進行驗證,最常被提到的就是ZTNA(Zero Trust Network Access)。但是,這樣的架構忽略了端點本身的安全性防護等級並不足夠。攻擊者利用端點作為跳板,成了零信任模型中最薄弱的環節。他們就可以擁有端點作業系統並代表用戶身分,一旦通過身份驗證並被授予存取權後,在企業環境中橫向移動,並進一步入侵。

不分類資料,也能有效控制資訊外洩

幾十年來,DLP工具依據一個決策標準:內容分析與資料分類。判斷檔案內容是否含有與敏感資料,辨識符合模式比對(Pattern Matching),或者之前被分類標記為敏感資料。一些更先進的分類方案,還包括時間變數,讓資訊在特定日期之後便更改狀態。如上市前可能是公司機密,時間到就變公開。但敏感資料數據有多種形式,並且工作情境經常發生變化,使得模式比對變得困難且不可靠。再由於加密或其他混淆(打亂或編碼)方法,文字內容也可能被掩飾遮擋,使內容分析效果大打折扣。

次世代DLP系統的考驗

DLP Data Loss Prevention 或稱為 Data Leakage Prevention,資訊外洩防護系統,名稱顯示了此類系統旨在解決的特定任務:防止有價值資訊的洩漏。雖然這解釋了這些系統的主要任務,但隨著時代的演進,這個概念已經包含了額外的含義。次世代 DLP的解決方案,不僅要可以防止有意和無意的洩漏,還要幫助企業應對一些其他方面的安全挑戰。

螢幕擷圖是沒有辦法中最好用的辦法

螢幕擷圖就是主動把使用者電腦的螢幕操作畫面擷圖下來成為圖片,並存放至特定位置。數位軌跡(LOG)包含兩種呈現方式,一種為文字記錄,例如電腦登出入、文件操作、電子郵件、列印、網頁瀏覽、軟體使用,一種為數位影音記錄,例如影片、圖片。假設在文字記錄都已完備下,兩種格式的記錄各有優缺點,當然兩者可以互相搭配是最好的,那甚麼情況需要留下螢幕擷圖記錄?實際上還是依據企業實際情況而定。

Windows 10 CIG 避免應用程式被注入

Code Integrity Guard (CIG) 程式碼完整性保護機制,簡單的說,是禁止程式載入未被授權的動態連結程式庫 (DLL) 和二進位檔案。

CIG 是從Windows 10和Windows Server 2016開始導入的一項程式碼保護機制,Microsoft的Edge瀏覽器即支援CIG,除此之外,一般的軟體公司也可以在自己的應用程式當中加入CIG機制。支援CIG的應用程式只能載入Microsoft和Windows Store簽署的動態連結程式庫 (DLL) 和二進位檔案,如此,就可以防止應用程式被注入駭客的程式碼。

縱深防禦,有效保護混合工作模式

中世紀城堡設計了護城河、高牆層層包圍,組織需要多方面層次的方法來保護敏感資料。縱深防禦安全對於在應用程式中存儲敏感資訊的金融服務至關重要,因為這些數據通常包含姓名、位址、email帳號和社會安全號碼等 PII。保護這些資料的最佳方法是部署多種防禦措施,因為沒有任一個單一選項是完全絕對可靠的。 如果一個安全控制失敗或駭客利用漏洞,惡意人員可以立即存取存儲在應用程式中的所有敏感數據。多層次的防護可能看起來是多餘的,但如果一個保護層失敗,其他的控制層能夠以不同系統層次阻擋。

DRM 如何協助DLP ?

文件權限管理(DRM或IRM) 和資料外洩防護(DLP)工具軟體,在一起使用時如何達到互補運作,有效地提升組織的資訊安全。由於COVID-19,工作性質方式發生了變化,我們需要為組織發展探索新的解決方案,以確保組織的用戶使用資料的安全。

DLP 與 IRM 能夠滿足資料零信任目標?

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使用雲端服務,資訊外洩的威脅以及隨之而來的法規要求和罰款只會增加。因此,組織和機構需要預判和適應不斷變化的IT環境。近來常被倡議的零信任方法,對於資訊安全和隱私的保護可能是理想的框架。DLP可能是最接近零信任的方案,也最常被提出來討論。零信任模型的運作基於這樣的想法,即任何使用者都可能構成威脅,並且不能被信任。零信任原則要求對用戶身分和存取控制進行持續的信任驗證。

API Hook V.S. Driver Hook

因為一般的應用程式,都是在軟體公司已經編譯好的執行檔,功能及特性都已經固定,除了原廠的支援,無法再修改功能,而Hook 技術,則是提供第三方的軟體工程師,去”修正”這些原廠執行程式的方案,例如:在Windows上,可以直接使用外接碟,這是Windows出廠時,提供的功能,但是如果我們希望將檔案拷入外接碟時,自動備份拷出的檔案,就必須使用Hook技術,對Windows進行”修正”。

外部人員操作特定任務電腦的安全與責任歸屬

在企業中有許多系統或是服務是使用合作廠商開發的產品,由於系統建置在組織內部,當發生問題亦或者產生特定問題時,往往需仰賴廠商人員進行排除,此時須安排一台工作用電腦給予操作,並且對外部人員須設定嚴格的政策,對其權限進行控管。

針對外部人員使用的電腦進行權限控管,係對於雙方的一種保護,當廠商進行特定任務時發生資安事件,內部人員可立即透過記錄與控管的反映,更快速找出問題產生的所在。

資料分類與外洩防護的挑戰

資料數據企業最關鍵的資產。據統計2020年平均每人每天創造出1.7MB 的資料,全球一年產生 2.5 quintillion Bytes(10 的 18 次方)。難怪內容過濾和識別資料,是外洩保護方案中,所面臨的最複雜和最具挑戰性的流程。據IBM的分析報告,資料外洩的平均總成本達到360萬美元以上,而如果是遠距上班這成本再多出約80萬美元。這結果顯示出資料分類為資訊外洩防護的重要依據。

認識 USB 裝置

USB-IF協會是負責維護USB (Universal Serial Bus)規格及合規性的組織,其所制定的標準,讓開發人員及製造商能更容易維護一致的資訊,以確保能開發向下相容的產品。

USB是一種數據通信方式,也是一種資料匯流排,而且是最複雜的匯流排之一。

實際上,在USB協定中,設備是依主、從模式連接,所以分成 USB Host及USB Device兩類,簡單的說,USB Host是指可連接USB 設備的硬體,例如:我們使用的PC上都有USB的插孔,而USB Device則是一般常見的移動式設備,例如:手機、行動碟…等。

我們一定要資料分類才能預防外洩嗎?

對於那些開始實施DLP或試圖以有意義的方式,重新構想DLP的人來說,這個問題常常是頭等大事。然而資料分類常常會圍繞一個假設,期待人或人工智慧系統,能夠自動化分類資料。這假設幾乎不會成立,所以答案是"不一定"——儘管事實上,真正的答案是有點微妙。

子分類